武王克商
当周武王与纣王牧野之战时,其实天下大局就已经搞定了。纣王已经成为了过街老鼠,人人得而诛之。商朝已经蜕变成了一个“一城之国”,朝歌的沦陷只是时间的问题。
周武王的英明决策使得商朝又保持了几天,看到商朝内城起火时,周武王才急了,你想自杀随便,但你不能把商朝这三十世、十六代(除去纣王)国王兴建的宫殿给烧了,这就不人道了。宫殿在这边你用得着,到了那边你就用不着了。所以周武王真的发布了攻城令。
一夜之间,商朝的国都就变成了周国属地,这样周国完成了对全国的大统一,为了方便称呼,我们不用原先的周国名称,而改用周朝(实际上本质还是一个大国)。
周文王未竟的事业由其次子周武王姬发来完成。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如何评价先朝的功过是非,这就涉及到一个学说:抹黑学。关于抹黑学的定义,我们将在周厉王后期讲解,现在还没有真正的史书记载商朝的历史,只是通过文字记载来推断,这时期的历史在这个时期可以说就无法抹黑了。
怎样建设周朝
曾经有许多人探究周朝的历史,都是通过一步步的文学名著来看周朝的建设的,但是我要说的是,如果文学能够揭示史学上的一些事,那么史学也就不会衍生出来。那么文学中的记载与史学中的记载又有何不同呢?
我们大家都明白,中国古代的文学成就有很多。但是读起来总是有些为统治者唱高调的意味,也就是文学中总遵循的“成王败寇”的基本原则,这称之为文学。
如果历史系考试出现了这样一道题:“请问日本南北朝时期,两方签订的《明德合约》是用哪国文字写成的?”
那么,看完题后,你可以直接冲到讲台上,对老师说:“老师,我问一问是哪位老师出的这道题,他是古文字系毕业的吧。请允许我真诚的看下他的脑袋,谢谢。”
这样的题目是不该在历史系考试中出现的,最多它也只能在考古系考试中出现。所以,小生不才,给史学下一个定义,望各位历史系的学子们不要见笑:史学,就是在文学的赞誉及描写中,找出真实的的历史,还原史料以本来的面目;广义的“历史学”是对“史”进行同时合训而产生的“史有二义”的统一体。包括:完全独立于人们的意识之外的人类过往社会的客观存在及其发展过程;历史学家对这种客观存在和过程及其规律的描述和探索的精神生产实践及其创造出来的产品。狭义上的史学专指后者。历史狭义上的史学是一种精神生产实践及其创造的属于观念形态的东西的统一体。
所谓“完全独立于人们的意识之外的人类过往社会的客观存在和它的发展规律”也就是说,我们以往经历的那些王朝和那些王朝发生的那些大事情。所谓“历史学家对这种客观存在和过程及其规律的描述和探索的精神生产实践”,便是靠着前人的足迹来探寻历史的本源,只不过考古系研究的是出土的文物,而历史系研究的是已成文的文献并加以去伪存真。这就是历史系与考古系的交叉点与不同点。所谓“精神生产实践创造出的产品”,就是我们所看到的史学名著(文学名著不算)。
你如果说考古系就是历史系或者历史系就是考古系,那你就错了。考古学属于人文科学的领域,在中国是历史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其他国家多从属于人类学,也有划归艺术史的。其任务在于根据古代人类通过各种活动遗留下来的物质资料,以研究人类古代社会的历史。实物资料包括各种遗迹和遗物,它们多埋没在地下,必须经过科学的调查发掘,才能被系统地、完整地揭示和收集。它的基础与历史系并不相同,考古系的基础在于在于田野调查发掘工作,历史系则是以文献调查为基础的。
解释完这个了,我们就要看一看真实的周武王是如何建设这个国家的。周武王一开始并不是像商汤一样慌忙的准备。他有步骤的将自己的亲属封到了最好的地方,他想以自己的亲属来镇住那些不靠谱的诸侯。最大的当然是他的弟弟周公旦的封地,可是周武王却要求周公旦辅佐幼王,派了他的儿子伯禽赴封地,为鲁国。你只要以鲁国的曲阜为圆心,以曲阜到泗水为半径画圆。
第二批要分封的便是功臣。这批功臣要以姜尚为代表,姜尚不顾自己的年迈亲自带军队征伐,是灭商的大功臣,这一封将他封到了齐国。齐国是什么地方?山东淄博为中心以淄博到泗水(河)为半径画圆,如果齐鲁两圆交叉,那么把它们交叉的地方划一个平分线即可。
第三批当然是旧贵族,也就是微子和武庚。微子是商纣王的庶兄,武庚是商纣王的幼子。微子启封在宋国,武庚封在殷城,在殷城设三监,也就是管叔蔡叔和霍叔,名为辅弼,实为监视。
俗话说,好人不长命。武王在周朝国王大位上面只在位了四年便病死了,终年五十四岁。因为太子周成王只有十三岁,所以由周公旦辅佐,可就在成王在位的第二年,伯禽刚成年,便要赴封地。所以就发生了历史上有名的“三吐哺事件”。但最重要的并不是这一点,而是周成王十五岁时,周朝发生的“三监之乱”
周公的最后治绩
周武王将商朝都城周边土地一分为四,分别叫做商、卫、邶、鄘,这四个地方分别依次交给武庚、管叔、